为何地产企业纷纷布局北京?

一、引言

 

2022年到2023年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地产企业纷纷进入北京市场,这种多样化的企业入局,传递出了房企对北京市场的强烈看好情绪。比如越秀地产在2023年已经成功拿下了三块地块,中建东孚也成功拿下了朝阳小红门地块,厦门建发在北京也已经拿到了多块地块,并且望京和昌平项目在2022年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中建三局壹品、中建信和开发的学府公馆在2022年成为了北京海淀区的一块百亿神盘,而2023年壹品海开·栖海澐颂一开盘就以75亿的销售额取得了成功。中建三局壹品、中建智地、中建二局玖和等企业也都在北京市场大力布局,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除了华润、首开、中海、保利、招商、中建、建发、绿城、华发等常客房企外,还有许多外地企业纷纷涌入北京市场,如杭州城建、山西星河、江苏狮山、如皋润皋、南通海门海泰、芜湖康润房地产、山西保景顺、扬州华鹏、南通江海港、山西金汇海、厦门岩垚盛、上海远笃、成都鸿哲、东方雨虹等。这些企业为什么会选择这两年涌入北京土地市场呢?它们是纯粹的拿地开发企业,还是某些房企的隐形“马甲”?或者仅仅是看好北京市场的发展前景?

 

尽管北京楼市逐渐变冷,改善型和刚需型的房产供给旺盛,竞争惨烈。因此,这些地产企业可能是看好北京市场的发展前景,认为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2023年7月最新统计数据,7月份北京二手房成交量为9718套,比6月减少1889套,环比下降约16.3%;比去年7月减少2620套,同比下降约21.2%。二手房月度成交量低于万套,说明市场很冷,且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新房销售整体也不尽如人意,市场仍然处于探底的阶段。二手房成交量连续几个月下降,但北京土拍市场仍然保持火热,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企业对北京市场的看好,为什么大家看好北京呢?

 

二、为什么是北京

 

我们回归消费侧常识,回顾本质逻辑来看这个问题。在一个市场经济中,只要有利润空间,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就会积极参与。在整个房地产结构性调整下,大家都来北京,这说明外地市场更没有空间,即使北京楼市渐冷,未来利润有限,大家趋之若鹜,无非是想活下去。先来的有肉吃,赶来的有汤喝。

 

北京在限购、二套房限贷的情况下,消费侧依然强劲,大量的消费群体是北京最大的底气,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拥有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产业资源,吸引了大量中产阶层和高收入人群,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构建了良好的产业及消费生态,由此循环吸引了更多人群来此居住和投资。

 

从拿地区域来看,基本上在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亦庄为主,这些区域有较好的产业配套和教育配套,背后有大量的中产消费侧作为支撑。区域再细分,卖的最好以海淀西二旗、朝阳望京、东西城二环为主,为什么?以海淀为例,主要是海淀有互联网、科技、科教高收入群体比较多。中建三局壹品学府公馆、海开圆明天颂、栖海澐颂都是百亿级体量的首发大卖,取得很大成功。

 

'改善+刚需'的逻辑依然适用于北京市场,但北京楼盘改善需求的主流是2000万左右,刚需需求主流是1000万左右,购房者要找到合适的户型和楼层,甚至需要通过人际关系来实现购房,这在其他城市和地区是难以想象的。

 

客户细分方面,中产阶级仍然是主要客群,但中产阶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海淀的中产阶级和朝阳的中产阶级就有所不同。有一个故事是讲述西二旗的情况:“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许多人月入一万却假装月入十万,而只有西二旗的人,他们月入十万却过着看似月入几千的生活。一个成功的国贸精英,穿着看似低调,但实际上领口一瞥,都是几万块的大牌,而西二旗的人穿着看似淘宝货,但实际上可能就是真的淘宝货。由于北京的摇号政策,身家千万的程序员无法拥有法拉利、兰博基尼或玛莎拉蒂,他们只能选择共享单车。”在西二旗,攒钱买房是人们的梦想,省钱还贷是他们的信仰。只差对地产企业说:“钱多人傻赶紧来了”。

 

这只是一个笑话,西二旗的精英肯定不傻,中产看似收入不菲,和富豪相比,其实他们更挑剔,对楼盘品质的要求更多,“既要还要又要”。现在项目不仅仅是会讲概念,讲客户全生命周期,而是实实在在提供能看到的产品和服务。要提供一些实在的优势,比如干挂石材、新风系统、恒温恒湿、高档装修、层高高度等,周边有学区,上班距离也不远,性价比较高、物业服务也不错、园林绿化考究,这些项目就会迅速售罄。很多项目的特色配置就会成为下一个项目的标配,地产企业能不能打产品力如何,中产消费者是火眼金睛的。

 

头部地产企业带来了新理念、新产品,代表未来的产品和服务。中产群体有钱但又不傻,有点头脑的都置换了,在改善型和高刚需的双重引领下,高端改善型产品非常畅销。改善型以金茂、中海、华润等央企为代表的产品系,这两年攻城掠地,就连招商也做不住了,拿着十年前的臻园系又在西南四环拿了块地,估计依旧能打。头部地产企业十年前开始打造的产品系现在成为改善主流。

 

对于地产企业来讲,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2022年没有开始布局北京?为什么2018年开始没有升级产品?或者没能和头部地产企业一起共舞?

 

三、未来趋势

 

拿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操盘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而操盘需要有系统性的支持,因此联合开发新的代建模式已经成为主流。一般非头部地产企业靠自己开发,自己培养团队的成功案例并不多。打造一个产品体系需要不断的投入和维护,仅仅通过联合开发几个项目是无法学习和复制成功的。然而地产企业并不觉得这有多难,毕竟隔壁老王都能干,我也可以。但一旦独立操盘,才会发现其中的复杂性,不小心就会陷入困境。有很多反面例子,比如某央企在西三环搞的地王项目,完全复制了金茂的模式,产品定位和质量都没问题,但市场并不认可,三年来一直难以销售,项目团队也换了好几次也没有改变。而华润项目只有几步之遥,2022年开盘后迅速售罄,虽然2023这个区域很卷,特价房遍地,但去化是王道,没对比就没伤害。从富人兜里掏钱和改善阶层兜里掏钱是不一样的,豪宅和改善阶层在购房时的逻辑又是不同的。

 

我们常说的从刚需到改善再到豪宅的升级,类似于消费者跨越阶层的升级,你可以看到普通人要跨越阶层有多难,产品系列的升级就有多难。从刚需升级到改善,再从改善升级到豪宅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北京,改善型房产起价至少要千万,也可以看作是类似刚需。即使是资源强大的头部企业也很难成功。比如万科推出的叠墅产品,把豪宅做成了改善刚需,市场上并没有太多声音。

 

四、结语

 

地产企业纷纷布局北京市场是基于对北京市场潜力的看好,并在竞争压力下寻求发展机会的结果。然而,地产企业在进入北京市场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回归本质、回归消费侧,并进行转型和升级。

 

在新的阶段,地产行业依然是一个好行业。但地产企业需要回归本质,回归常识,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炒的。尽管房子具有金融属性,但我们仍然需要回归到居住、生活和社交等属性上,回归消费者的需求上。

 

地产行业的大环境正在发生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变化,尤其是结构性和系统性问题。这些问题积累的周期长,原因复杂,涉及范围广,解决起来并不是一个点的问题。房企在北京拿地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拿地,背后需要有“战略反应快、组织敏捷、产品有竞争力、管理规范、执行力强”的支持。尽管看起来很简单,但对大部分地产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在战略、组织、打法、机制、考核激励、人力资源还是企业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正如“不转型等死,转不好找死”所说,再难也要进行转型和升级。地产企业的转型升级类似于跨越阶层,转型不是目的,活下去才是目的,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其他地方,能够在周期中生存下来才是胜利。

咨 询 中 国 · 智 惠 四 海

全国统一业务电话:400-80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