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岗位作为出版社经营业绩的重要贡献者,如何对编辑岗位建立公平高效的激励机制是各国有出版社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从国有出版社层面立足实情,诊断当前的薪酬激励体系中的实际矛盾与问题,进而构建一个能够最大化调动编辑岗位积极性且能保证国有出版社均衡发展的激励机制。
本文从正略咨询项目实践出发,针对目前国有出版社编辑岗位在激励体系上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激励体系优化的思路。
一、编辑岗位激励的常见问题
目前大部分国有出版社对编辑岗位都已经建立起个人收入与个人出版图书创利相关联的激励模式,充分调动了编辑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这些激励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归纳如下:
问题1、激励导向与社会效益链接较弱
根据中央文件的要求,包括国有出版社在内的国有文化企业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但目前许多国有出版社的编辑岗位对于凸显社会效益的重大荣誉奖项的追求感较弱,究其原因,在于国有出版社内对编辑岗位获取社会效益奖项的激励额度偏低且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导致编辑岗位的投入意愿不高。
另外,出版物的发行量对社会效益贡献和出版社品牌推广意义重大。然而实际工作中,每个编辑每年出书的品种较多,但单书的平均销量较少,年销量小于1万册的图书不在少数。其原因在于部分国有出版社对出版物在发行量方面的激励不够突出,使得编辑在选题时更倾向于选择容易出版的图书,以便能完成基本的考核任务。
问题2、重大公益类项目资源协调较难
目前国有出版社通常以核算编辑自主策划图书创利的方式,将编辑的收入与其产生的效益挂钩,这样的模式容易导致编辑岗位人员对物质的激励比较敏感。
许多大中型国有出版社都承接了国家级或地方级的重大公益类图书出版项目,这类重大公益类项目在出版各方面的要求都相对较高,需要编辑全身心投入以确保出版及时性和出版质量。然而,由于现有机制的限制,这类重大公益项目的激励模式不明确或者激励较弱,导致许多编辑岗位人员参与意愿不强,即使参与也不太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由此许多国有出版社在组织此类重大公益出版项目时面临较大困难。
二、编辑岗位激励体系优化的策略
针对上述编辑岗位的激励问题,结合多家国有出版社的咨询经验,正略咨询提出如下激励体系优化的策略:
策略1、加大对重大荣誉奖项的奖励力度
首先,可以按重要性对出版行业的荣誉奖项进行分类。例如将荣誉奖励划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可以是“五个一”工程、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重大级别的国家级奖项,二等奖可以是普通级别的国家级奖项,三等奖可以是省部级颁发的奖项。
然后,根据不同级别的荣誉奖项设立相应的嘉奖金额,级别越高,奖励力度越大。尤其对于一类奖,鉴于各个出版社之间的激烈竞争,每个国有出版社获取这些奖项的难度较高,因此可以加大奖励力度,以鼓励编辑对此奖项的投入。
同时,在编辑的年度评优、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时,应充分考量该编辑的出版图书获奖情况,以非物质激励的方式来激励编辑争取荣誉奖励,以此强化社会效益的实现。
策略2、增加对畅销书的奖励力度
可以根据图书单品种的不同发行量,设计不断递增的奖励金额,以增加对畅销书的激励额度。例如,某国有出版社对单品种销售在3万至5万册的图书奖励1万元,对单品种销售在5万至10万册的图书奖励2万元,对单品种销售在10万册以上的图书则奖励5万元。
同时,国有出版社在编辑的年度评优、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时,也可以充分考虑该编辑畅销书的比例。
以此方式,从多个层面、多种方式激发编辑多出“好”书,多出受市场认可的图书,既提升了编辑的经济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出版社的品牌声誉和社会效益。
策略3、建立重大公益类项目积分制
对国有出版社层面组织的重大公益项目,可以建立公开透明的积分机制,以积分大小来衡量编辑参与程度,并作为物质激励和荣誉激励的评价标准,从而调动编辑团队对于此类项目的参与热情。
国有出版社的重大公益类项目实施积分制时,需注意以下三点:
(1)积分结果应当真实反映个人参与重大公益项目的贡献程度,并且积分的判定标准应符合公开透明和可量化的评判标准,以确保公正性和客观性。
(2)可设置重大公益项目特别奖金包,在年终将多个个人项目积分汇总作为全出版社特别奖励的分配基准。专项奖金包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参与编辑的价值贡献和时间投入,至少补偿编辑使用同等时间能在自主策划图书上产生的收益。
(3)积分结果也可以与编辑的年度评优、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进行关联,以强化对参与编辑的激励。
三、结语
对编辑岗位的多种薪酬激励策略,可以因各个国有出版社情况不同而方式各异。国有出版社可根据自身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设计出兼顾基本需求与高层级需求的激励方式,从而不断挖掘、激发编辑岗位的创造活力,促进人才的培养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