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期望已久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今天开始召开了。通过对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变化趋势研判,我们初步提出了“18550”改革建议方案:即一个总目标,八大基本原则,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领域,提出50项改革具体建议。
这其中,您最关注哪些领域和具体建议呢?
一、改革目标(1个总目标)
明确改革路径: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出具体目标:就是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展望战略方向:就是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改革导向(8大基本原则)
1.统筹高标准改革和全方位开放
开放是为了倒逼改革,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开放,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2.统筹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更是底线;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更是路径。
3.统筹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
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双循环是为了更好地打通国内大循环。既能相互独立存在,也要相互促进发展。
4.统筹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也能促进或制约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也能促进或制约生产力。
5.统筹短期现实问题和长远战略需要
现实问题既是短板、也是瓶颈,更是制约未来发展的关键障碍。统筹长远发展更要考虑立足现实,从破解当前问题开始。
6.统筹中央领导和地方发展实际
既要加强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又要灵活自主才能打胜仗。
7.统筹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关切
我党没有任何私利,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将人民群众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8.统筹改革开放的广度、深度和速度
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开放的广度不言自明;改革已经到了增量和存量并举阶段,不破怎么能立,但要先立而后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要平稳才能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经济建设改革重点(20项)
1.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强科技创新的广度、力度和深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发挥中央科技委员会牵头作用和地方科技委员会的组织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制定事关科技创新的重大基础课题研究、重大技术攻关、重点实验室建设、科研人才队伍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新等管理制度。健全适应科技创新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3.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加快完成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不正当竞争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加快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领域和特定领域知识产权规则。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促进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和综合运用。
4.强化经营管理作用
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引导作用,推动国有企业面向科技创新、产业安全、未来社会等战略需要,加大国有资本投入。按照国有企业“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基本要求,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研究制定企业家荣誉表彰制度。
5.深化金融领域机制改革
围绕“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金融人才队伍”六大核心要素,努力建设金融强国。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制度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金融调控、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基础设施等六大体系建设。支持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提升全球竞争力。
6.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以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为目标,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制度建设。推动国内自贸区加快开展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优化国际投资者投资境内资本市场的具体政策。支持全球更多国家将人民币纳入货币储备。支持广西、黑龙江分别建设面向东盟、俄罗斯的区域性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完善跨境资金风险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7.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多层次市场覆盖面和精准度。围绕“募投管退”全链条产业发展需要,优化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围绕科技创新需要,健全证券发行、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市场交易等制度机制。完善资本市场信息公开制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利益。支持上海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
8.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改革
研究制定国家数据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国家基础信息、交通、科技、教育、卫生、文旅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加快建立数据产权管理制度,支持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支持数据资产融资模式创新。
9.改革土地市场制度
建立健全同宏观政策、区域发展、产业升级更加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要素资源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和收益相关制度。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使用权的租赁、抵押、转让和收益。完善土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10.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动农村、“城中村”等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集体产权参与开展自主经营、租赁经营、参股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民财产性收入稳定增加。
11.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坚定“房住不炒”发展定位,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社会属性。健全与城市分类供应、市场需求和住房保障相协调的土地、财税、公共服务等制度。研究发展住房金融二级市场,健全REITs制度安排。健全房地产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立“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
12.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
深度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围绕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以国内大循环为目标,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数据市场、能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市场。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保障人民自由流动权利。
13.深化区域协调机制改革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管理机制。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推进。支持区域内公共交通畅通化、公共服务率均等化、产业发展协同化、生态保护一体化。
14.加快雄安新区产业布局
围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员的利益关切,加快制定针对性地支持措施。支持雄安新区探索试点未来城市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支持雄安新区高水平引进世界一流人才、科技、金融等产业要素,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机构落户,研究制定特别优惠政策。
15.推动国有资本市场化改革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尊重企业经营主体地位,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16.支持社会资本做强做优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定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非公资本的积极作用,保障非公资本参与国资经营的话语权和合法权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企关系。营造一视同仁支持社会资本发展的良好环境。
17.加强境外中国资本管理
建立健全境外中国资本管理体制机制。支持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化市场,开展国际化布局。完善境外投资和贸易国家级合作平台,培育“中国投资”国家品牌形象。遵守尊重所在国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等,牢牢守住境外中国资本安全底线。
18.实施自贸区升级战略
推动全面履行我国已参与的多双边国际经贸协定,在自贸区要先试先行协定中的鼓励义务。基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探索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升到经济特区、国家新区的战略地位。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准则,加快制定国内制度型开放措施。
19.加快国际自贸区谈判进程
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提升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入全面对照CPTPP规则标准,加快《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谈判进程。深度参与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
20.深化“一带一路”建设
统筹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小而美”项目建设。制定“一带一路”廉洁建设高级原则,建立“一带一路”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多双边合作机制作用。丰富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出中国方案。
四、政治建设改革重点(10项)
1.增强宏观调控一致性
统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区域政策、国企改革政策等一揽子政策体系的建立和退出机制;既要加快新政策出台,又要加快旧政策退出,既不能等,更不能拖;确保一揽子政策同向、上下协同、节奏一致、力度均衡。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深入实施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相关方案,加快推进省级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省市和县级以下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增加市级政府垂直管理事项。增强全面预算精细度和执行刚性,提高财政信息透明力度。
3.优化现代税收体系
切实降低市场主体和个人宏观税负,提高企业发展动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保持国家税制基本稳定,在大中城市率先试点消费端税制改革。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安全、生态环保、公共民生和国家战略需要,加快优化税制结构和征收制度。委托推进房地产税、遗产税、赠予税等改革。
4.优化货币政策工具
健全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利率和汇率调控机制。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继续发挥超长期国债的超长期历史做作用,逐步将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保障国债长期安全和稳定盈利。
5.优化中央政府职能
围绕国防、外交、安全、科技、教育、人才、国土、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健康卫生、城市建设、住房等关系国家重大战略、公共民生、社会安全的重大领域,持续提升中央政府宏观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能力。结合重大区域特点和地方实际,在中央明确总体定位和战略规划下,适度下放具体事项职能,鼓励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
6.提升地方履职能力
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全国县级领导干部集中轮训行动。探索县级干部跨省域调整,增强先进地区县级领导人才支持欠发达地区机制。探索青年干部在省、市、县三级联动调整模式,增强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全面实施干部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7.优化县级行政区划
结合历史文化、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发展定位等因素,采取新设、吸收等方式,探索在县级层面优化行政区划。对于县以下行政区域优化方案,允许省级政府统筹安排和协调推进。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8.精简地方政府机构
对于常驻人口规模持续减少、经济发展潜力不足的县级以下地方政府,研究制定更加精准、更有效率的政府机构数量。探索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群团等机构协同改革。
9.创新基层民主形式
深化乡两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机制,试点开展人大代表候选人公开竞选模式,更好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全过程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探索创新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10.深化全面监督体系
各级政府要落实全面监督职责,定期组织开展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提高监督渠道的畅通高效,支持新闻媒体、新媒体、人民群众开展日常监督。研究制定监督人保护制度和有效措施,完善监督人荣誉激励机制。创新全领域智慧监督平台,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高效运行。
五、文化建设改革重点(6项)
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党对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集中领导作用。坚持公益化和市场化发展定位,以公益化为底线和红线,以市场化为措施和方法。完善中国文化市场主体和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以管文化导向为主线,统筹协调管人和管事相统一。
2.强化国有文化企业的引领作用
依托文化行业国有企业主体,探索采取市场化方式,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高品质发展水平。对社会资本设立的文化企业,探索实行国家特殊管理股制度,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
3.鼓励支持传统文化创新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代际传承和创新行动。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论坛、比赛、展示、宣传等活动。研究设立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产业基金,鼓励文艺工作者全身心开展创作。
4.营造文化创作良好环境
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支持短视频、直播等文化创新形式。鼓励各类文化事业主体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同台演出。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制定文化创作负面清单。
5.实施科技赋能文化行动
推动文化创作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机器人等技术和产品的有效融合。完善科技支持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制度体系。
6.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支持中国文化企业、文艺团体参与全球文化竞争。支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科技,制作高水准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高水平举办中国文化年系列活动,打造“中国文化”全球品牌形象。
六、社会建设改革重点(10项)
1.完善优生优育政策
细化和落实鼓励生育政策,一揽子制定婚嫁、生育、养育、教育政策体系,降低婚育社会成本和家庭负担。制定文明婚嫁社会公约,加大不良社会风气治理。制定生育陪护假实施细则,鼓励男性更多承担幼儿日常生活照料。扩大普惠性托幼服务供给。提高税收、住房、教育、医疗等支持生育政策力度。
2.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综合考虑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大学教育、素质教育、老年教育等全生命教育体系。提高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增强高考录取精准性。提升全社会对职业高中的认同,改进职业高中技能培养结构,提高职业高中继续深造渠道。优化大学学科结构和培养评价体系。鼓励开展老年大学和社区学校建设。
3.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合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就业观,降低大学生过高的就业预期。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中小城市、广大城乡、一线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围绕财政、税收、社保等要素,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
4.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研究制定调节垄断性行业、公益性行业以及影视、金融等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的收入标准。制定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制度,完善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机制,拓宽居民和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快优化税制结构,切实降低个人所得税。
5.改革医疗事业体制
坚持医疗事业公益性定位。改革医保报销制度,提高医保支付精准性和普惠度。统筹完善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医疗制度体系。开展中医药推广行动,实施中医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开展医疗人才队伍荣誉激励试点,提高医疗人才队伍社会认可度。改革医疗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能治病、治好病实践能力。
6.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坚持休息是为了更好工作的理念,保障劳动者合法、合理的休假和休息权力。推动实施年假、探亲假、2.5天假日等休假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探索更加灵活、更有人性的弹性休假模式。统筹考虑日常休息、膳食结构、适度运动、心理疏导等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组织“全国全民健康行”教育宣传主题活动。
7.守护心理健康底线
围绕心理健康的预防、识别、干预、康复一体化需要,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法律法规。发挥基层治理主体和专业社会组织力量,完善个体的诉求表达、心理疏导、专业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完善社区人民调解员制度,深入基层一线,将心理健康、矛盾诉求等问题消灭于无形。
8.完善养老事业体系
加快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鼓励逐步将托幼和学前基础设施改造为适老化设施,支持学前人才队伍经过专业技能培训转岗为老年护理人员队伍。支持社会资本、个人开展社区养老模式试点。新设、改组专业化国有资本养老企业,加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
9.推动建设体育强国
创新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举国体制与市场化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研究制定体育强国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鼓励地方结合各自实际培育特色体育项目、创建特色体育活动。推广和创新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
10.发挥社会组织功能
加强社会组织中党的领导,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志愿服务和行业协会商会等法律法规,完善社会组织设立、管理、评价和退出机制。围绕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美丽中国、未来社区、乡村振兴等社会主要领域,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分布广泛、管理灵活、运营高效的特点,提升全社会志愿服务供给能力。
七、生态建设改革重点(4项)
1.完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
围绕国土空间、自然保护地、森林草原、海洋环境保护、河道管理、湿地保护、生态保护补偿、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围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需要,指导省级层面加快制定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信息披露等制度。
2.完善生态保护目标体系
围绕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重点区域,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3.完善生态保护组织体系
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新设或改组国有资本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加快完善公益性、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围绕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等重点领域,创新生态资源融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4.完善生态保护价值体系
研究依托自然资源丰富的重大区域,开发建设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提高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的社会认可度。研究制定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对接参与碳排放交易制度。创新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模式,积极营造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良好风气。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正略咨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