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国有企业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和社会责任承担的重要主体,是落实两山理论的重要力量,在“十五五”这个新的发展周期里,央企、省市甚至区县级国企都必须深刻认识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意义,将ESG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标准深度融入并贯穿于企业战略顶层设计与日常经营的各个方面,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ESG发展概述
01、概念
ESG是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环境指标关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包括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废物和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社会指标关注企业对社会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这包括关注员工福利和安全、促进多样性和包容性、维护供应链责任、支持社区发展等,强调企业在社会方面的责任和影响。治理指标关注企业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结构。这包括透明度和道德标准、独立的董事会、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合规性等,良好的治理结构有助于确保企业的稳定和可靠性。
整体而言,ESG是一种综合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绩效而非传统财务绩效的企业评价标准,是跳脱企业短期盈利能力,着重关注企业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衡量指标,强调将企业发展指标从过去的“一维”扩展向“三维”,注重从更全面、多元的角度评价企业表现,鼓励可持续发展。
02、发展历程
企业ESG管理实践是从早期的CSR(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项目实践发展而来,但不同于CSR项目通常将企业的部分利润向环境和社区等利益相关方转移的行为,ESG实践更强调可持续风险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结合。到2004年联合国首次提出ESG理念后,在各国际组织的推动下,ESG理念逐步走向成熟,ESG实践走向标准化、国际化、体系化、全面化。当前社会各界对ESG呼声高涨的同时,也出现不少负面声音,但整体而言,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背景下,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已成为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这也与我国推行“双碳”目标、低碳和零碳转型、能源结构调整、绿色金融等方面的战略不谋而合。
二、我国国有企业ESG发展现状
01、发展驱动因素
国企ESG在中国不过发轫之始,但在市场投资热捧、国家监管要求及国企自身驱动的合力影响下,已有势如破竹之势。
第一,国内外资本市场对ESG热情持续高涨。全球层面,各国主权基金积极入局参与ESG投资,根据彭博智库(Bloomberg Intelligence)统计数据,预计到今年,ESG投资的资产规模将达到53万亿美元,占全球在管资产投资总量的1/3,ESG投资已成为国际市场主流策略之一。国内层面,中国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绿色债券与ESG基金,据某咨询公司统计,截至2021年末,中国ESG公募基金产品投资规模已超过3800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披露ESG信息,ESG发展驶入“快车道”。
第二,国家持续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国有企业ESG发展。自07年首次针对企业社会责任颁布专项文件以来,与国企ESG有关的监管文件逐步出台,尤其是2022年《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将ESG体系建设和披露作为提高央企治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要求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而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这无疑为下一步的“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指引,即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而ESG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在“十五五”时期预计会成为各大国企的“必修课”。
第三,ESG建设符合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ESG关注企业的多元绩效,注重推动企业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国企提升竞争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中证指数在对A股上市公司ESG水平和股价表现进行探索分析后,最终在A股市场验证了“具有高ESG水平的公司,具有相对较高的盈利能力以及相对较低系统性风险与特异性风险”的结论。此外,ESG在国际主流投资市场上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国有企业可借助ESG合规的建设,加强与国际贸易规则的接轨,推动国有企业自身“走出去”。
02、国内发展现状
近年来ESG发展在我国企业中逐渐升温,部分上市公司已拥有较强的信息披露意识,ESG理念也已逐渐渗透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中,A股ESG报告披露数量增长提速。根据统计,2022年有1465家A股上市公司选择披露ESG报告(含CSR),披露率达30.2%。其中呈现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市场大市值、头部企业通常对ESG信息披露意识更强,上市板中,主板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率显著高于科创板和创业板。二是央国企披露数量与披露率目高于其他类型企业,2023年前两个季度发布ESG报告的机构中央和地方国企共819家,占全部央国企数量的六成,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其中,中央国有企业中344家机构已披露,披露率为76.61%,明显高于A股披露水平。民营企业披露率仍相对较低,为22.56%。三是ESG管理对非上市公司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加,一方面,部分非上市公司作为大型上市公司的供应商,受到其客户供应商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具备ESG管理体系的上市公司,通常会在其供应链管理中将供应商的ESG合规性作为筛选标准之一,另一方面,证券交易所也逐渐考虑对IPO前的公司提出ESG管理相关要求,提高上市资产标的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03、存在问题
近年来,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ESG管理实践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同海外发达国家和香港对比来看,国内ESG发展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很大改善空间。其一是港股上市企业对实质性议题重视显著高于A股,根据2023年的数据统计,A股上市企业的实质性议题披露占比仅为32%,与港股79%有较大差距,对实质性议题认识有待提升。其二是同港股企业相比,A股上市企业未充分设置指标目标将ESG管理落实,从实质性议题管理看,A股仅12%的企业对实质性议题设置指标目标进行闭环管理,大多企业仅对议题进行了识别,但未有实际指标对其进行落地追踪和监测,不利于ESG管理回顾与改进。其三是A股上市国企平均ESG评级明显低于港股企业,究其背后原因,A股中大部分企业开始ESG工作较晚,缺乏经验,ESG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与挑战。
三、国企ESG体系设计
随着《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在2023年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进行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及专门成立的国资委社会责任局,预计在“十五五”期间,以央企为首的广大国有企业都将进一步加快ESG体系的步伐,国有企业ESG体系的设计需要解决ESG治理、ESG战略、ESG风险管理、ESG指标及目标四个核心问题。
01、ESG治理
完善管理体系,架构先行。针对ESG建立由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构成的管理架构,从决策、组织细化、具体执行等方面形成闭环链条,形成董事会领导、经营管理层具体负责、业务执行层实际落实的ESG管理体系,自上而下推进ESG系统化建设。
02、ESG战略
重要性议题的识别和分析是设定ESG战略的基点,企业进行重要性议题分析后形成自身的重要性议题清单,可以作为管理层考虑设定ESG战略与目标的基点,帮助管理层在后续工作流程中确定合理的绩效目标,而重要性议题的确认需要符合双重实质性原则,即涵盖体现企业重大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以及对利益相关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议题,并注明这些相关议题的优先级别。尽管ESG含义为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层面的表现,但不同行业面对不同的可持续发展风险和机遇,在管理中需要有不同的识别和应对方法,国有企业需要深入评估ESG实质性议题与业务发展的相关性,并基于ESG对业务的影响梳理其与公司业务发展关系,将ESG理念融入战略和业务各环节,积极践行。
03、ESG风险管理
ESG风险可划分为环境风险、社会风险与治理风险,它与财务风险之间并没有严格的边界,ESG管理不善可能会引发声誉风险甚至演变成企业财务风险。“十五五”期间,国企需要加快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并应用于ESG风险管理,提升管理层对ESG风险的意识,识别、评估ESG风险,统筹考虑风险发生概率和严重性,建立风险应对矩阵,并对ESG风险的应对策略进行复核与修正,实现风险闭环管控。
04、ESG指标及目标
围绕信息披露和评级要求建立ESG指标框架,ESG评级和指数是ESG的评价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23年前国内不同评级机构的ESG评价体系差异十分显著,随着《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的发布,国有企业ESG信息披露和评级公司的指标体系将进一步趋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国企应参照《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的要求,基于所处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科学设立尽可能量化的ESG指标和目标,通过指标及目标的量化增强数据可比性,改善公司ESG管理。